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心灵鸡汤
读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一生?
写在前面: 他是比利时最高学府鲁汶大学的博士;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颇受学生欢迎的讲师; 他同时也是一名狂热的古典乐摇滚爱好者,组建过乐队; 他就是《哲学闪耀时——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的主讲老师,雷思温老师。 本文整理自对雷思温老师的采访,让我们共同与哲学家聊聊生活。
谁说哲学学者不食人间烟火?
不同于传统印象里的“刻板”、“严肃”,身为一名哲学学者,雷思温老师是一名古典乐、摇滚乐的狂热爱好者,他在读书期间,曾经组建过自己的乐队。
“很多人都会喜欢音乐,因此它并不算一种特别的爱好”,雷思温老师从小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喜欢的第一部作品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那种磅礴但又细腻的精神气质让他着迷,后来从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摇滚乐。
“作为一名哲学家,会觉得音乐和哲学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哲学和音乐确实有很多同构的地方,这两者都蕴藏着一种理性的力量。”
也许是因为对音乐的热忱,他一下子变得健谈了起来:“毕达哥拉斯曾讲过音乐,哲学和数学具有相似性,因为它其中包含着非常规整的、和谐的、理性的秩序。音乐有这样的关系,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哲学著作也有第一章、第二章……最后到结论。伟大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看起来波澜壮阔,其实是高度理性化的结果,听众可能如醉如痴,但作曲家很清醒,接受过非常乏味痛苦的训练。比如和声学,和声听起来美妙,做起题目来则不是那样。”
或许是因为留过学的关系,他特别重视西方音乐的扮演的角色:“如同中国有礼乐文明一样,西方的音乐是整个西方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使得我们在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到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及西方人精神气质的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在巴洛克的音乐中,很明显能感受到与浪漫派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所以聆听音乐和学习哲学一样,不仅是帮助我们陶冶自己性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文化的过程。”
在雷老师看来,音乐带给人的某种感受,通过文字来表达会显得捉襟见肘。音乐表现的情绪,乃至人生意境,很难完全被文字化、具体化,是时间的艺术。
致95后:
少一些纠结和犹豫
多一些豁达和勇气
提起学生,雷思温老师不经意把“学生”换成了“孩子”一词,多了一份长者的关怀,虽然他也只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这并不妨碍,除了哲学,学生就是他热切关心的另一个对象。
雷老师班里的同学基本是98、99年出生的。站在一名班主任的角度,他感受到这批95后生活在一个更为碎片化的时代,没有太多长时段的文化偶像。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拿95后来说,优势是由于从小受到的挫折经历、物质匮乏比较少,所以他们有更多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而且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更快。”
如果一定要让他讲讲95后存在的问题,他说这就像当一个人身上有个特别大的瘤子,那么一个小伤疤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当瘤子被割掉了,伤疤会特别瞩目和碍眼。
95后面临的选择多了,很容易“这个我想要,那个我也想要”,抑郁或者纠结反而产生了,看起来应该自信,但心气反而容易低迷。希望他们活得更为豁达,放宽格局视野,多些勇气,多些生命的厚度,慢一些来。”这份充满关爱、语重心长的寄语则让他回归到了爱学生如子的老师身份。
“哲学老师眼里的生活”
采访记录
① 在《哲学闪耀时》的课程里,您貌似提到过,哲学可以指导生活。那您如何看待“读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一生”这句话呢?
▶ 雷思温老师:
我并不认为哲学可以指导生活,换个词可能更好,哲学可以“引导”生活。
指导有些刻板条例化,但是引导不一样,“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哲学不是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条林中小路。“读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很好地把生活与读书结合起来:拿起书本的时候,觉得自己生活在哲学家的世界里面,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另外一套方式。
古人说,如果读完《论语》和没有读之前是一样的人,那就算白读了。王阳明也说过“知行合一”,很多人以为自己懂得,其实并不是真懂得,因为你真懂得,你就一定做出来了。所以应该是用生命在读书,而不是用理智在读书。
第二,年轻人要多给自己一些包容,一些时间,这个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因为我也算是个年轻人哈哈。
亚里士多德认为年轻人不适合学政治学和伦理学,因为年轻人太缺乏生活经验了,他不知道那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说“为人要厚道一些”,年龄小的孩子不会真懂这句话的含义,只能简单地外在理解。
黑格尔也曾提过:七岁的小孩会说我相信上帝,但和七十岁的老头说,我相信上帝,不是一回事儿;15岁的年轻人说相信爱情,和饱经沧桑的人说我相信爱情,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多点时间,让自己成长,就算读了很多书,还需要从生命中历练。
第三,斯宾诺莎说过“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也就是说,人这一辈子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必然的。人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但是不能轻易后悔,后悔没有意义。你觉得当时做错了,但是以当时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再做一遍还会那么做。
所以你不能用十年后的自我,来取代十年前的自我。你所有走过的路,跌过的坑,吃过的亏,都是必然的。如果能绕开,当时肯定能绕开,如果绕不开,肯定绕不开。过去的已成既定事实,好在未来还未知。
如果你了解人生的必然性,反而会肯定自己所吃过的亏,不会灰心丧气轻易否定自己。能够发现自己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没过好,本身就是一种提升,是一个新的开始。人一生都在成长。
② 在哲学家眼里,我们做新年计划啊,年终总结啊是否有意义?
▶ 雷思温老师:
当然非常有意义。
因为作为有限性的动物,人类需要计划。《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就是在有限的人生里去安排生命的层次。
海德格尔也认为,人的生存是时间性的,我们所有的年终计划都是因为有一天我们将来会离开这个世界。“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通过对死的理解,我们反而更好地活下去:到了这个岁数我应该干什么。
如果人人都能活500岁,那可能会先玩100年,再玩200年,最后到300年的时候再结婚找工作。
年复一年的年终计划对物理世界没什么意义,但对人类这种特定的有限存在,当然有意义。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才会计划好,期望活得更好。因为有限,方知生的弥足可贵。
③ 哲学家谈恋爱的时候也会思考哲学问题吗?老师在婚姻/恋爱方面有没有一些哲学观可以分享呢?
▶ 雷思温老师:
在恋爱(婚姻)方面,我并非一个有经验的人,因为爱太复杂了。
就我自己感受来说,爱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性,其背后是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它充满了必然性:站在未来回顾,你发现当时的相爱是必然的,但是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会觉得是基于运气,为什么碰巧遇到的是某个人。它又呈现出了人的遭遇的不可预见性,运气和个体差异性在其中。
用哲学来讨论个体经验是很艰难的。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就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
有些人生经验可以分享可以复制,比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有些经验不可复制,比如每个人在爱中遇到的麻烦和应对之道。相比婚姻,恋爱的个体性更强,属于不能完全分享和复制的经验。它会颠覆以往的经验,换个人,换个状态,换个时间点,结局又完全不一样。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人与人的关联中。
从这个角度上说,爱情更适合交给文学和艺术,而非哲学所最擅长。
④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和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区别是什么?
▶ 雷思温老师:
这两点在具体学术角度上看,差别是很大的。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就不多说了,可以稍微泛泛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
第一,两者背后所预设的思想基础有区别。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中道和实践智慧,其实是跟他关于什么是“为真”、“成真”有关系。中庸之道的基础不完全在这里,对“真”的理解不同。
第二,两者背后所属的思想结构不一样。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所涉及的实践生活背后还有一层更高的沉思生活。沉思的生活才是对人来说最幸福最高贵的生活方式。而中庸之道,是与“修齐治平”的诉求紧密相连的。
⑤ 在哲学闪耀时专栏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哲学家关于生活经验和内在成长的七大问题回答,那哪一位哲学家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观念是您最为欣赏的?换句话来说,在您看来,“世界是什么”?
▶ 雷思温老师:
就“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世界在于人与人共同生活构成的意义关联。除此之外,顶多叫环境,空间,但不能成为世界。
一个动物或者无机物,是没有世界的,即使物体可以在环境里有化学反应,狗和猫生活在本能中,表现得很聪明,但它们没有高度的反思性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只有人才有世界,因为只有人才追求意义,没有意义就没有世界,而人又只有在一起生活才叫一个人。
所以世界就是人与人共同生活的意义。
⑥ 几乎每个人都接受过来自哲学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天道有轮回,我们终于有机会把问题扔回给哲学家了:请问雷老师您如何定义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 雷思温老师:
这两个问题我可以中国论语的两句话来回答: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是谁,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取决于你和他人的意义关联。人之所以为人,第一是孝悌,这是基本的观念,所以我也没有一个抽象的我、和所有人无关的我。因为我来到世上,是我父母生的我,而不是我自己要求来到世界上的。这种并非基于同意的自然关系,让孝悌比婚姻关系更为基础。也是在这种基础上,我才会思考我是谁。 第二个问题是“到哪里去”,我用“未知生,焉知死”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无解的问题,科幻小说讨论了很多,每个人都对世界末日有自己的解答。与其这样,还不如说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实的一部分。世界要到哪里的问题,在于说“目前你准备要怎样好好活”,与其因“人终有一死”而去自杀或者整日杞人忧天,不如把对未来的理解,看作是对现实的理解:未来,取决于现在想怎样好好生活。 对于死,对于未来的思考,一定是建立在现有的生的基础上。
上一篇:给自己,最好的交代
下一篇:余生,不将就,不放弃